一、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著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善於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理論創新的養料,並把總結黨的歷史🛟、用黨史教育全黨作為統一思想、端正黨風、繼承傳統、開拓前進的重要一環。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指出:“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作為我們黨創辦正規高等教育的重要源頭,陜北公學自創辦初就開設了“中國革命運動史”“中國問題”“世界革命史”“科學社會主義”等課程🙎🏼♀️。毛澤東曾10多次到陜北公學親自授課👨🏿🏫👴🏻,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中國革命問題。由此開始🚶🏻,黨史教育貫穿整個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黨領導下的中國大學教育也形成了重視黨的歷史學習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註重從黨和國家的歷史寶庫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科學理念,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將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與研究提高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為“四史”教學研究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供了遵循。
“四史”教學,不是一般的歷史教學,而是以歷史為基礎的政治教育。高校在開展“四史”教學過程中,首要的就是把握其政治性,必須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主要講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人民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概言之,即黨的不懈奮鬥史👨🏻⚕️🎰、理論探索史、自身建設史🧑🏿🍳,反映我們黨的政治奮鬥歷程和中華民族的政治選擇歷程,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四史”教學目的在於通過歷史的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現代中國的發展脈絡,深刻認識中國為什麽選擇馬克思主義🧎♀️➡️、為什麽選擇中國共產黨、為什麽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導學生建立對我們國家政治製度和社會製度的歷史認同和政治認同。歷史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四史”教育的方向如果發生偏差,就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在這方面,蘇聯解體給我們留下了深刻教訓。把好“四史”教學的政治方向,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同心力。反之,一個國家如果出現對自身歷史的認同危機🍋🟩,就會動搖整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國家自身安全就無法保障👯♀️,黨的執政地位就無法鞏固。從目前全國的教學情況看,在把握“四史”教學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方面🫱🏻,一些高校還存在著模糊認識📋,容易受到社會上錯誤思潮的影響。譬如,國內外有人肆意斷章取義🐏、捕風捉影,其拼湊起來的“研究”嚴重偏離歷史原貌,已非史之實,乃至無史可談🧝🏽♂️;還有人故意歪曲史實,甚至杜撰“歷史”,在個別媒體特別是互聯網上大肆散布和傳播旨在抹黑🤏🏻、歪曲和詆毀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言論,對部分青年學生產生誤導和消極影響🧑🏼⚖️💏。有鑒於此,正本清源、加強“四史”教育,高校必須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否則👨🌾,非但許多歷史的原貌搞不清楚⚙️,還將影響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形成和高校思想穩定🤴🏿。
二🖤、把握“四史”教育的針對性,著力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
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塑造正確的歷史觀可以帶來價值認同的最大化。這種認同是指青年學生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一種帶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斷和情感歸屬,會帶來思想上的統一、行動上的一致。因此,共同的歷史觀可以被視為一種軟權力資源或具有整合作用的“社會水泥”,旨在用來塑造社會的“普遍共識”,贏得大眾的積極贊同。對於高校教育而言,通過有效傳授🖖🏿、傳播正確的歷史觀點🧘,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弘揚傳承我們的文化傳統㊗️🙅🏼,培養學生對國家治理的認同🧎🏻👩🦲,這正是高校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當前🍪,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世情國情社情都發生巨大變化,絕大多數的高校學生都是“90後”“00後”,他們深受全球化、信息化和社會轉型的影響🎂,思維更活躍,權利意識、平等意識、自我意識顯著增強,生活上去中心化、碎片化明顯。他們雖然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仍然處於價值觀成型的階段👨🏻🏫,缺乏對各種思潮的辨別能力,容易在生活學習的壓力下、互相激蕩的多元化社會中迷失自我。與此同時,一些“四史”的不良解讀和錯誤認知不時沉渣泛起。特別是那些自稱“價值中立”的民間研究者的解讀更具誤導性,有人甚至試圖用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來奪取歷史解釋權😌;一些青年學生受錯誤思想影響,不願認同主流的歷史觀點🥮,深怕被貼上標簽;還有一些大學生在認識上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和“四史”完全割裂開來。在這種情況下1️⃣,傳統“四史”教育的弱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留下了巨大的意識形態“真空”⛹🏻♀️🚵🏿♂️。因此,大力加強對高校學生的“四史”教育,已成為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和思想政治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四史”教育作為帶有鮮明價值取向的“歷史課”🧑🍼,不僅需要講好傳授好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歷史知識,更要圍繞學生關註的熱點問題🧚🏼♂️,解疑釋惑🦄,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更多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立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之才💅🏿。
授課形式也要從教師一言堂向問題啟發式轉變👸🏽。在教學中既要堅持系統傳授🧅,也要善於設疑引思,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而這個問的要點,不是去問“是什麽”,而是要問“為什麽”,讓學生在“四史”的學習實踐中去思考和辨析,提高學習興趣🍈,勇於思考知識👅,勤於鉆研理論。
三、把握“四史”教育的時代性🧖🏿🙆🏼♂️,著力增強學生的使命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繁榮富強,我們的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我們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當代中國青年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投身人民的偉大奮鬥。”當代青年學生正處於我們國家最好的時代🧔🏼♂️,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高校開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自身的歷史使命🏄🏻♀️,更好地把握現在中國發展的大勢,樹立自己的使命意識,自覺地把自己的誌向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貫通起來🖤,實現個人成才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機結合。因此,高校“四史”教育的一個基本教學邏輯就是從講黨的歷史知識開始,從建立學生的正確歷史觀著眼💪🏻,最後落腳到讓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從這個角度看,高校“四史”教育雖是講歷史👴🏽🥎,卻又不是簡單的歷史教育,而是和當代中國政治緊密聯系。它的根本任務在於服務現實,告訴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然和應然,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故而,以史鑒今、立德樹人就成了“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務。在這個方面,加強高校“四史”教育對立德樹人🧘🏽♀️、增強高校大學生的“四個自信”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加強“四史”教育有助於解決歷史教育為誰服務的價值觀問題🧑🏿🔧。實現和維護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立足點😁,“四史”教育同樣以這一點立足😜。“四史”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導向正確”🌡。只有方向正確了,才能夠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科學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深刻揭示黨的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讓廣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引下,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何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
第二,加強“四史”教育有助於解決觀察歷史和分析歷史的世界觀方法論問題💓💃🏻。“四史”涉及時間長⚗️、內容多、範圍廣🎉,不僅需要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還需要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情況有全面把握⏪。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學生要深入歷史發展過程內部去理解掌握其脈絡和規律🚺,就必須掌握正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這個裏面🎄,只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學生才能正確地揭示本質、把握規律🦾🚋,從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中,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進而在現實的大風大浪面前站穩政治立場,占據理論製高點🤸🏼,保證人生發展的正確方向🧛♀️。
第三🏃🏻♂️➡️,加強“四史”教育有助於解決國家育人育才和增強學生使命擔當問題。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其中育人是本🧑🔬,因此必須將立德放在育才的首位🏭👨👧👧。在大學這個青年人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四史”教育需要把育人育德思維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認真思考為什麽進行“四史”教育、做什麽樣的“四史”教育和如何做好“四史”教育這三個基本問題,堅持用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成功經驗啟迪人,用歷史教訓警示人。在教學中堅持把“四史”教育同國家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增強青年學生的使命擔當,力爭培養出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創新能力👲🏻、全球視野和引領時代的一流人才。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科研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靳 諾)
來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