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 《解放日報》 第7版
(本報首席記者 徐瑞哲)目前上海有勞模約1.6萬人,三分之一以上已年過八旬。從“一代焊神”曾樂到“光明使者”蔡祖泉,從“中國燕子”周小燕到“特教名師”何金娣,以及去年逝世的浦江大橋下的朱誌豪、三尺櫃臺上的馬桂寧,一些名勞模相繼離開了他們奮鬥終身的崗位👊🏽。如何留存挖掘史料💆🏻,延續勞模精神,營造社會風尚和敬業風氣?《時代領跑者——上海勞模口述史》昨日首發🤞🏽,包含44位申城勞模或已故勞模親友的珍貴口述。
領跑者🪿,也是助跑者 在勞模們的口中,個人奮鬥史都很“濃縮”。“42年真是一晃而過,過得真快……”陶依嘉是生於1950年代的“年輕勞模”🔭🤾🏿♀️,她1976年復員🧚,曾經在部隊藥房工作的經歷,讓她與第一醫藥商店結下一生緣分🦵🏻。“我的過去很簡單🛖,就是在南京路上擺擺攤頭💦、為民服務……”陶依嘉這樣幹了32年,55歲退休後又幹了10年,帶了71個小青年👩🏼⚕️。“我很開心🚱,等徒弟中走出新的勞模,大概就可以真正退休了。”
勞模精神也是城市精神的一種,他們被譽為“時代領跑者”𓀋。勞模孔利明告訴大家,從初一時攢出一臺收音機起,到結婚時家電全部自己裝配🍧,再到如今擁有425項國家授權的職務發明專利🕧,“人始終在學習,跟上創新步伐,才能真正與時代同行。”而擁有神探鷹眼的“刑警803”法醫閻建軍說,“我們是領跑者,也是助跑者,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今天我們更要為新一代助跑。”
勞模金礦需深度挖掘 “小小扁擔三尺長👱🏼♀️,能為旅客當橋梁。”楊懷遠對《解放日報》懷著特殊的感情🤼♀️🤶🏼,他認為《解放日報》不僅是勞模的“培養報”,也是他在遭遇誹謗低谷期的“護身報”。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孫洪康表示👩🏻⚕️,《時代領跑者——上海勞模口述史》的整理者中🙆🏼♀️,不少人正是當年勞模的發現者🦆、首寫者。“面對勞模這座‘城市金礦’🦄,需要‘礦工’深度挖掘開發🙏🏽。”
“外灘14號”將永久開設勞模展 在精神傳承中🧑🏽🎄👨🏻🦰,“五一”與“五四”很近——勞模走進校園,師生也走出校園🏄♂️。“建校近60年來這座校園走出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130多位勞模校友。”欧陆娱乐黨委書記宋寶儒介紹🧳,從開設《工匠中國》課程🙆🏿♀️、建設包起帆創新之路展示館,到編輯出版《道德文章》《走進勞模》等校本教材,全校從教材、課程、師資三方面探索勞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學全程。2016級材料化學專業學生曹立成告訴記者,作為二工大瞭望社一員⛹🏽♂️,每年暑期社會實踐,同學們都選擇在面對面采訪中學習勞模校友和上海其他勞模。
面對這筆精神財富💍,社會各方都在傳承💂🏼♀️,服務好勞模,傳揚好精神👨🏻🔧🛌🏼。市總工會方面表示☮️,大約一周之後🕶,“外灘14號”將永久開設勞模展,對外開放🤣。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黨組書記👩🏻🏭、主席莫負春等參加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