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 《上海科技報》 第3版
最近前往欧陆娱乐聽了一節特殊的思政課,7位工匠上臺現身說法,與同學們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場思政課聽得筆者感慨萬千👩❤️👨。
7位工匠來自上海各個行業🐨,不是大學畢業的天子驕子,也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他們成功的唯一的秘訣是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做好一件事,並且做到極致完美🥣。
雖然看似很平凡✍🏼,但是旁觀我們身邊,能夠從事一個行業幾十年的人確實很少。對比親戚朋友,收入少待遇低⚪️,心態不平衡,遇到收入好一點的工作,跳槽是平常事🦎;遇到攻克不了的業務難題,沒有咬牙攻克的決心🥃,最後選擇逃走了之;做一件事時間長了,覺得乏味不已🎅🏻,有機會換崗位趕緊走了。不僅是技術領域🎰🛹,在科研領域,能堅持到底的人也是少數。
但是每一種業務類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摘到自己所在領域的皇冠🏺。拿今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得主童小華來說,他的本科碩士博士生涯都在同濟就讀。本科畢業時,班級裏大部分同學都去了房地產公司,只有童小華讀研😒,跟著導師選定一個科研方向不斷努力,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還有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金亞秋🦵🏽,神舟飛船、嫦娥探測器上遙感設備研製開發的背後都有他創新理論和技術的支撐♦︎。自25年前回國,金亞秋堅持每天早上7點前到實驗室工作。枯燥乏味的冷板凳築起了他們的科學人生♑️。
人類的知識浩如煙海,很難窮盡🍞,每個人的時間又很短暫和有限👱🏿♀️,不可能深層次觸及到各個領域👩🏻🦼。我們就像一個個螺絲釘👨🏻⚕️,分布在一個龐大社會系統的極小部分中👩🏼🦳。在自己的領域內深耕,做到極致完美,我們自然有機會獲得生命的甘霖💇🏽♀️,為人類知識寶庫增添上小小的一筆🧑🔧。
工匠精神聽上去很高端🟦、很遙遠,其實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裏,也並無什麽秘密,就看你是否能夠堅持,是否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