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夢蘊含的歷史感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致應有三個方面的著力點。
第一,中國夢是歷史的,應該從民族復興的角度打造連接中國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鏈條。
我們之所以講“復興”👮,是因為我們曾經輝煌👱♂️。馮友蘭先生把《詩經·大雅·文王》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簡化為“舊邦新命”🏊🏿♂️,並認為這四個字在中國歷史新階段足以當之👨🌾。歷史新階段的本質,就是實現中國夢💜。為著“舊邦新命”,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說清楚四個基本問題: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的輝煌🚺,其文化支撐是什麽🪿🧒🏽?中國近代開始落伍📌™️,在文化上的原因是什麽?為了重塑文化自信,近代以來的仁人誌士在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哪些基因,事實上沉澱為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和價值追求?提出這些問題,旨在說明,光有獨樹一幟的文化傳統,在復興路上還不一定具有競爭力。傳統文化這個大籃子裏裝著各種各樣的種子,不加區分地掏出來人工培育,無論怎樣努力🦜,難免長出良莠不齊的果實𓀂。因此🦺,文化“選種”是必要並且重要的舉措。
第二,中國夢是現實的⇒,應該從實踐的角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的奮鬥需求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中國夢的實現是一種實幹興邦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總是著眼於時代要求、立足於實踐需求的🙇♂️。具體說來👩🏿🎨,就是要求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時代精神相融合,使它們以人們喜聞樂見的並且擁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出來,並向世界傳播出去。做到這一點,一要對中華文化深入研究闡釋,根據國情、形勢變化的需要🤹🏼,對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界定、借鑒和揚棄。二要牢牢樹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目的,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三要把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切入點,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思想文化領域最大的實踐提供精神資源✡︎,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從實踐的角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的奮鬥需求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最終是要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創造力。
第三,中國夢是未來的,應該從道路認同和價值認同的角度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中國夢是看得見的未來𓀒,它是國家的🎸、民族的,又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在其未來模樣的描述中🧗🏿,不僅有著重塑和提升文化形象的濃墨重彩一筆,其他方面的內容更需要與中國夢相適應的道路支撐和價值觀支撐。
所謂道路認同,是指我們走什麽樣的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一個前提🌮。結論很明確🐱,就是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自何處🚋👏🏼?它是從近代以來的探索奮鬥總結和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走出來的,也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這種來源,決定了中國道路的背後是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它根植於中華文化沃土🫲,有其特定而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澱,有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對應、可對接的一些價值觀內涵。諸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愛國主義🦸🏿♀️,天下為公、以民為本與共同富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與改革創新,誠信為本、利不傷義與市場經濟,求同存異0️⃣、和而不同與協商民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生態文明💃🏽,立善法於國、奉法者強與依法治國,海納百川🍯、多元通和與和平發展,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與實幹興邦,仁者愛人✋、講信修睦與團結友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向上向善🧗🏻♀️,淡泊明誌、慎獨慎微與修身養性,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與執政作風👫🏻🫵。凡此等等,都是我們沿著中國道路去築就中國夢應該擁有的價值觀基礎和文化認同基礎;凡此等等🧏🏼,如果在築夢路上結合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願景轉化得好💂🏻♂️、運用得好🌯、體現得好🏊🏽♂️👩🏻⚖️,也將是中華文化的軟實力,中華文化的新創造🏇🏼,中華文化復興的新境界。(作者陳晉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記者 李韻整理)
來源🏰:光明日報